中央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在闽青年对“融合”满怀期待
中央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在闽青年对“融合”满怀期待《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最大的亮点是突出“融”这个目标,“为台胞台企全面融入福建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进厦金、福马等重点区域融合,推动闽台两地应通尽通、能融尽融”。
2018年的中秋节,有观众在演出后问她“在哪里教课”。当时范庭甄弹奏了不少曲子,现场最受欢迎的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几个月后,这个会弹钢琴,拉小提琴、二胡的90后,决定在福建省晋江市创办琴行,这是她读高中时就来过的地方。
5年过去了,范庭甄最早教过的学生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考过了钢琴十级”。今年10月1日,范庭甄租下的新场地正式开放,供闽、台音乐人表演或开音乐沙龙。来闽创业至今,这个年轻人越发理解那句熟悉的闽南话:“爱拼才会赢!”
在福建打拼的80后陈汎汝是一家医院的护理师。2017年,她来到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参与一家台资医院的筹建。“这在不太可能体验得到。”陈汎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筹建前期比较两岸政策、确定科室、梳理设备等事项花了1年多时间。去年6月,这家以融合为底色的台资医院正式开业,陈汎汝也有了新身份——泉州颐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客服中心执行长、泉州台商投资区台胞医保服务中心台籍服务专员。
从来福建看一看,到选择留下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在乡音环绕的福建找到喜欢的工作。在“台商二代”杨棋崴看来,福建是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即便第一次来福建,也会有亲切感”。接过父亲的事业,继续“登陆”,杨棋崴明显感觉到近几年针对台胞台企的优惠政策在变多,尤其是对青年的关注度在上升,“不仅关心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生活层面也给予青年关心与帮助”。
如果不是眼下这份要对接不同本地顾客的工作,陈汎汝对祖籍福建的了解可能仍旧很少。过去,她知道这里离很近,2017年直飞福建时,她还不知道“小三通”具体是什么。但现在她最常坐的就是“小三通”,这个启动于2001年的客运航线,已成为两岸海空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数据显示,福建率先实现与地区主要港口、海上直航全覆盖,常态化开通17条海空航线个航班。
因为来咨询的不少人是本地老板,陈汎汝对福建产业的了解也变得具体。“福建有泉州石狮、晋江和厦门、漳州等多个地方,有的是鞋服外贸之城,有的正发展光电产业,还有的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她还注意到,今年以来,有一些台商从广东东莞迁到泉州台商投资区“扩厂”。她所在的颐和医院也多了好几家“邻居”,包括家电制造企业、鞋业设计企业等。
“我们在这里工作的台胞都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可以加入。”陈汎汝告诉记者,仅在福建,就有厦门、漳州等地要推广类似颐和医院这样的高端项目,“如果台胞来了会发现,这里到处是机会。”陈汎汝说。
十年前来到厦门的陈宥君也记得,当时本地光电领域的新厂较多,“本地企业也愿意把有经验的台籍人员请过来,把知识和技术带过来。”到陈宥君5年前入职泉州一家专注于照明级大功率LED器件封装的企业时,该公司有台胞20多名,其中不乏主管人员。
今年6月,陈宥君的3名台籍新同事还加入了泉州市安溪县人才协会,这也是泉州市首个以人才为主体自愿组成的地方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协会吸纳的不少会员都是光电半导体、信息技术等产业人才。
实际上,一系列同等适用于台胞台企的支持政策近年来陆续出台,其中就包括支持台胞台企参与福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产业发展。结合最新公布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福建省委罗东川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将按照《意见》要求,支持通过配套制造、技术共研、品牌共建、市场共拓、资本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深化闽台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之路多年,“通”“惠”“情”一直是福建在实践中的关键字。在最新的《意见》中,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也是全文21条中突出的三大方面。中央台办副主任潘贤掌在解读该文件时说,《意见》最大亮点是突出“融”这个目标,“为台胞台企全面融入福建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进厦金、福马等重点区域融合,推动闽台两地应通尽通、能融尽融”。
“闽台交通便利是我们回招音乐老师时强调的重要因素。”范庭甄告诉记者,包括她在内,声磊琴行有3位老师授课,最早没生源时,他们会到街头表演,“类似快闪形式”。也正是在晋江的街头,范庭甄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包容与开放,“有的路人会热情地加入我们,一起互动”。
到今天,琴行的生源已比较稳定,范庭甄和同事去过的街头也多了些高楼或道路,“但这里的人依旧那么热情”。范庭甄记得,最早琴行落地晋江福隆商业广场,就得到了泉州市台资企业协会晋江联谊会、晋江市同胞联谊会、晋江侨台外事局等团体或部门的帮助。按照福建省“66条实施意见”及泉州“惠台73条”措施的要求,晋江市青年就业创业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帮范庭甄兑现了租金补贴。
不觉得人在他乡的还有杨棋崴,这个从小就熟悉青梅的85后,很早就知道福州永泰县是“青梅之乡”。
以永泰为青梅原料基地,杨棋崴父亲的工厂代工生产梅饼、梅酒、果干等食品。到杨棋崴继续“登陆”后,他更专注于青梅品牌与文化的打造。永泰县葛岭镇的一家饮料厂,后来被杨棋崴改造成了青梅文化园区。园区里开辟60亩青梅种植示范区,既有青梅汁加工流水线、青梅产品贩售,又有青梅种植培训。“这些一二三产融合的业态,既能满足游客观赏需求,又能为本地农户示范青梅标准化种植,推动种植管理技术的改良。”在杨棋崴看来,只有提高青梅品质,才能让农户能获得更高收益,“这也是从产业转型的角度为本地乡村振兴赋能”。
对于新出台的《意见》,如何深化产业合作依旧是杨棋崴关注的重点。他结合福建泉州正在建设中的优良食品观光产业园说,该产业园借鉴了观光工厂的理念,结合加工、物流、销售、观光等板块,让消费者知晓食品加工业的全产业链流程。“一方面通过提供多种服务,降低投资成本,吸引更多台胞来闽投资,另一方面,促进两岸食品加工业融合发展。”杨棋崴说。
“去过很多地方,但感觉最亲切的还是福建晋江。”创业至今,总有人问范庭甄“为什么来福建创业”,她总是以“因为这边很好”作答,并反问对方“你们看我过得不好吗?”
她的朋友圈里,大大小小的活动或音乐作品记录着其在闽的充实。再过几天,范庭甄新租的音乐空间将迎来更多爱好音乐的朋友。她给这个空间取名“融舍”,“因为闽、台都有很多优秀的本土音乐老师,他们需要一个平台把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音乐方面的专业问题,或是聊聊日常。”
同胞相伴,总出现在青年在闽打拼的路上。陈汎汝记得,刚来泉州1年,她就认识了不少本地朋友,2018年,她带着她们去玩,“大家说隔年还要再去”。如今,陈汎汝认识的好多朋友,正逐渐成为她的优质顾客。在她看来,台胞如果有机会来福建创业就业,“不能把自己圈起来,要多出来,多认识新朋友”。
生活圈里基本都是本地朋友的杨棋崴也期待,今后两岸青年能有更多的交流,尤其是青年创业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为只有更多的交流才能扩展知识圈,并助力企业更好地发展。”对于未来两岸融合的路如何越走越宽?这个在闽11年的创业者希望在以恵促融方面,能有更完善的政策制度,“让台胞真正享受同等待遇”。
他以居民居住证为例说,整体上在政务类事项的身份核验上还是方便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部分应用不够便利,如相关线上平台无法认证等。
陈汎汝也注意到,最新的《意见》与之前的政策文件一脉相承,《意见》提到“进一步扩大直接采认职业资格范围”,在欢迎来闽的人群对象中就包括医师。
“之前为医院组建团队时,我们就遇到过两岸职业资格范围采认的问题,当时看到相关文件里有关职业资格直采的表述,但不知道具体的申请流程。”陈汎汝告诉记者,一方面希望职业资格采认的流程能更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期待护理师、营养师等更多职业资格进入直接采认目录。“这也是促进两岸技能人才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陈汎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