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星空体育 > 音乐知识 > 乐理资讯

听席夫、郎朗、张昊辰重识奏鸣曲|新京报x国家大剧院

2024-06-05 06:53:05

  听席夫、郎朗、张昊辰重识奏鸣曲|新京报x国家大剧院新京报x国家大剧院演出主题展映第七期开始将放映古典音乐会,同时配合音乐会的放映,每期会科普一个音乐小知识。本期主题关键词是“奏鸣曲”,在不少古典音乐中总是能看到“x小调奏鸣曲”,但你真的了解奏鸣曲从何而来?为什么叫这个名吗?我们挑选了安德拉斯·席夫、郎朗和张昊辰三人演奏的奏鸣曲演出视频,配合以下知识点再看他们的演出,也许你会听到更多旋律星空体育官网

  奏鸣曲(sonata)作为最常见的音乐体裁,不但在音乐会的曲目单中经常出现,还伴随着琴童们每个阶段的练习。尤其是弹钢琴的学生,只要说起贝多芬的“月光”“热情”“暴风雨”“黎明”(标题都是后人起的)奏鸣曲,总有一两个“在手上”的。

  奏鸣曲顾名思义,“演奏”然后“鸣响”,但这个名字似乎太过普通以至于又有些模糊,它不像协奏曲那样明显地体现出某种协作、竞赛的关系,也不像交响曲那样给人一种规模宏大的印象。究竟奏鸣曲是如何得名,如何发展的呢?

  文艺复兴时期,声乐和器乐之间还未划清界限,器乐依附于声乐的情况阻碍着器乐自身的发展。16世纪,器乐演奏逐渐从声乐作品的统治地位中脱身,作曲家们开始在乐谱上将器乐与声乐区分开,用“演奏的坎佐纳”(坎佐纳原指歌曲) 这样的“笨办法”作为标示。后来,他们选用sonata(来自意大利文sonare,意思是“奏响、吹响、使发出声音”)特指“用乐器来演奏的”,用cantata特指“用人声演唱的”。

  巴洛克初期,器乐的演奏开发尚浅,几乎所有的奏鸣曲都是单乐章的,随着作曲技术的进步,奏鸣曲篇幅不断增长,逐渐由单段落变成多段落结构,由“拼凑”的多段落变为寻求一定关联性和统一性的多段落,由单乐章演变为多乐章套曲。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从17世纪开始日渐盛行,那时的三重奏鸣曲并非指3件乐器,而是3个声部:两把小提琴演奏两个上声部,大提琴、羽管键琴一起演奏数字低音(一种记谱方法,作曲家不写出低音声部,而是用数字标注和弦,让低音声部即兴演奏)。奏鸣曲在古典主义时期有最宽泛的定义:即指一首器乐作品。

  关于“奏鸣曲”的使用场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用于教堂、宫廷。而在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作为脱离声乐的器乐作品已经很少被用于教堂,它在宫廷和上流社会被传播。除此之外,还成为了业余爱好者们的娱乐食粮、职业演奏家和作曲家的进身之阶,被广泛运用于器乐的教学。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