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星空体育 > 音乐知识 > 乐理资讯

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一名女文工团员援朝的经历排练时遭遇轰炸一剧组7人全部牺牲

2025-04-10 16:56:31

  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一名女文工团员援朝的经历排练时遭遇轰炸一剧组7人全部牺牲胡德勤,重庆江津人。自小在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大家庭长大。家里音乐气氛浓郁,风琴声、歌唱声时常萦绕屋间。胡德勤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对音乐十分热爱,家中不时传出她优美的歌声。16岁时,她考入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音乐科学习。

  在校期间,她学钢琴,读乐理,练嗓子,习文艺,充满青春热情和活力。此时,解放战争局势发生了决定性转变,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大西南的百姓无不翘首以盼解放军的到来。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胡德勤虽身在校园,但心思早已被人民解放军挺进的脚步声吸引。那几天,她和同学聚在一块就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朱大嫂送鸡蛋,送给解放军”……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人们欢呼雀跃,庆贺慰劳。第12军是进军西南、解放重庆的部队之一。军部宣传部部长张柯岗亲自到重庆大中院校集会讲话,招揽人才。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军。

  胡德勤和堂姐胡德嘉、胡德蓉聆听张部长的讲演,都热血沸腾。姐妹三人相约报考第12军部文工团,三人都被录取。

  进入文工团后,胡德勤既学又学业务,学习内容与、人民军队紧密联系。她到文工团最先学的歌,是《吃水不忘掏井人》《我们的党永远胜利》,很快又学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唱着充满力量的歌曲,一股浩然正气充盈这名年轻文艺兵的内心。

  胡德勤很快适应了严肃而不失活泼的军队文工团生活。她面庞清秀,身材小巧,透着机灵和干练。穿上崭新的黄军装,戴上缀有红五星的军帽,英姿飒爽。不久,两位堂姐被调到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工团,她仍留在军文工团一队。

  一队是戏剧队,当时正在排演歌剧《赤叶河》。胡德勤因年纪及形象合适,又是出色的女高音,被选定扮演女主角燕燕。可剧目还没正式上演,部队即按中央安排准备入朝作战。胡德勤被抽调到歌舞队(文工团三队)随队入朝。

  1950年12月下旬,文工团随军部离渝开拔。部队在重庆嘉陵江码头登上民生公司的江轮,顺江而下至汉口江原大道码头,再乘闷罐车沿京汉线日抵达河北束鹿县(今辛集市)。

  在束鹿站下车后,文工团被安排在离铁路不远的一个村庄住下。这一带是老解放区,群众基础好,胡德勤真切地感受到老区百姓对他们的热情。

  最初她吃不惯北方的饭菜。吃惯了大米,一下改吃小米饭、馒头、烙饼,尤其是玉米面窝窝头,她怎么也咽不下去。冬季蔬菜品种也不多,基本上只有萝卜、大白菜。但她明白,既已投身军队,就要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

  转眼间,部队接到奔赴战场的命令。这支5.3万余人的志愿军劲旅,在整编换装、雄壮誓师之后,于1951年3月中旬出发。

  3月12日,文工团与军直属机关在束鹿站上车,乘闷罐车经天津、沈阳、凤城一路向北,于19日到达辽宁宽甸。24日黄昏,长甸河口,胡德勤等文工团成员背着背包,带着简便的乐器,踏过鸭绿江上搭起的浮桥,夜赴朝鲜。

  12军一入朝,就直奔第五次战役的集结地。军直单位随师长李德生率领的35 师沿朔州、新仓、云山、球场、德川、破邑一线徒步行军,向南挺进。

  部队晚上行军,以减少伤亡。胡德勤随队一路跋涉,昼伏夜行。开始时,部队一夜行军六七十里,后来十里,最多的一夜走了120里。途中,胡德勤和文工团战友时常跑前跑后地打快板,鼓舞行军。

  徒步行军18天后,12军于 1951年4月10日到达谷山集结地。目之所及均是废墟,战争的激烈与严酷给胡德勤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刻痕。

  4月22日下午6点,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第五次战役打响。12军在第一阶段即打垮土耳其旅,突破三八线,进逼汉江;在第二阶段突破加里山,截断洪阳公路,激战自隐里,直抵兄弟峰。

  战役后期撤退阶段,91团因插入敌区100多里,被敌军隔于深远敌后,断粮数日。团长李长林带领战士英勇机智地大迂回到东部近海地带,翻越雪岳山,完整无损地回归大部队,还押回100多名俘虏,创造了三巨里胜利撤退的奇迹。前方战士们的英勇事迹,鼓舞和激励着胡德勤等文艺兵。

  战役期间,胡德勤和文工团其他女兵被派到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参与护理和转运伤员工作。分院设在公路旁的山沟,胡德勤负责登记伤员姓名、所在部队、兵种、受伤部位,把他们分到各个防空洞,再将登记信息交给医生。

  医生诊断包扎后,重伤员被转运回国就医,伤势稍轻者留下治疗。战事惨烈,救护工作十分紧张,文工团的女兵们在医护人员的调遣下积极忙碌,悉心细致地照顾伤员起居。

  11月,12军参加金城防御作战,这是一场持续性的坑道战。在部队作战的间隙,文工团成员常到阵地上慰问鼓舞。前沿阵地炮火封锁线多,按规定,文工团成员只能下到团部所在地,接通前线电话,演几个适合电话传递的小节目,诵读军的慰问信,鼓舞前线士气,激励战斗意志。

  至于正在打仗的营、连、排部,原则上她们不被允许进入。不过文工团总是“软磨硬泡”,坚决要求进阵地,有的成员甚至爬进最前沿班的“猫耳洞”给战士唱歌。

  1952年9月,国庆节临近,祖国派来的慰问团即将到来,文工团借此机会准备上演新节目,各节目组都在紧张地排练。表演名单有《阻击战之歌》《冷枪战》《爆破英雄黄家富》《一把洋镐》《一门火箭筒》等,这些节目根据真实的战斗生活创作,故事性强,能振奋士气。

  文工团的宿营地在12军指挥所附近,叫“隐洞”,是个隐蔽的山沟。清澈的溪水淙淙而下,葱郁的树木笼罩四周,文工团的排练棚搭在半山腰上。

  9月29日早饭后,胡德勤和钟文龙正在山沟的掩蔽部排练表演唱,敌机突然呼啸而至,投下炸弹。她们紧急向山腰的防空洞跑去。离洞口仅几步之遥,又遭敌机俯冲轰炸,她们随即就地卧倒。

  胡德勤左腿被弹片击中,钟文龙头部负伤。排练棚遭到猛烈轰炸,在熊熊大火中倒塌,小歌剧《一门火箭筒》剧组包括导演、剧务和演员共七人,还有编剧兼作曲杨肖永全部牺牲。

  胡德勤和钟文龙很快被送到医疗二所救治。最初,胡德勤被诊断为外表伤,医生只对伤口作了包扎处理。但几天后伤口处红肿得厉害,胡德勤开始发烧。医生从伤口处插入铁丝做的探针,最后在伤口上方12厘米处顶到金属弹片。医生在此处开刀,将弹片取出。

  从此,胡德勤的左腿留下了两道疤痕,一处是炸伤留下的开花状疤痕,一处是取弹片留下的条状缝合疤痕。

  这次空袭,文工团共伤亡了10多名同志,但文艺战士们的意志愈挫愈坚。而后,王玉琴、杨承德担起杨肖永未完成的《欢迎歌》谱曲任务,一边流泪一边创作。国庆节演出时,团员们强忍眼泪合唱了这首歌。

  胡德勤和钟文龙排练的表演唱《阻击战之歌》、山东快书《爆破英雄黄家富》、四川评书《冷枪战》、小歌剧《一把洋镐》、独唱、朝鲜舞等节目也在舞台上精彩呈现。

  志愿军将士和祖国慰问团成员对这场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充分展现了战斗生活、战斗作风,对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表彰文工团的战斗精神,12军党委特颁发锦旗“战斗的文工团”。

  此次赴12军慰问的是重庆分团,不少同志表示,这场演出令他们感慨良多、终生难忘。回国后,慰问团成员还在重庆的报纸上发表了专题文章《战斗的十二军文工团》。

  除反映部队战斗生活、赞扬英雄主义精神的节目外,文工团还组织倡扬国际主义精神和反映中朝人民共同战斗情谊的节目。其中有两首合唱歌曲给胡德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一首是由管桦作词、张文纲谱曲的叙事歌曲大合唱《飞虎山》。飞虎山阻击战是首批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打的一场著名战役。大合唱讲述的是在这场阻击战中一个体现中朝军民真情厚谊的故事。

  志愿军在飞虎山上奋战五天五夜,三天未进粮米。一名朝鲜妇女想为志愿军送饭,便把孩子暂放在无人的山洞,独自冒着风雪和枪炮上山。她送饭回来,小孩却不见踪迹。几经兜转,这位母亲在志愿军部队找到了安然入睡的孩子。原来,一名志愿军战士途经山洞时,听见啼哭,担心孩子安危,遂将他抱上了山。

  胡德勤在这部合唱中担任女声独唱,扮演那位朝鲜妇女。排练时,胡德勤在队长杨青的指导下一句句记谱,逐字逐段学唱。这部接近于清唱剧的合唱演出后,战士们反响热烈。

  30多年后,胡德勤在一次座谈会上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巧遇管桦。时隔多年,她唱起当年的深情旋律,依旧动人。后来,管桦专门把《飞虎山》的完整曲谱送给她留作纪念。

  另一首歌曲是《任廷昌》,由杨青作曲。任廷昌,一等功臣、二级爱民模范、志愿军第12 军的英雄战士。

  1952年,朝鲜的男性中青年大多上了前线,农村很多地方只剩下妇孺老弱,劳动力非常缺乏。春耕时节,第12 军派出突击队帮助金化郡古直里的农民插稻秧。担任突击队队长的任廷昌,带着战士冒着被远程炮火袭击的危险,帮金大娘家抢种。

  5月1日中午,炮弹呼啸而来。他急忙为同志们找地方隐蔽,刚安顿好战友,他的背部和腰部就被四处迸飞的弹片击中,当场牺牲。

  同年10月,古直里人民特地向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品——米糕,所用的大米就是在任廷昌倒下的土地上长出的。

  文工团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歌曲《任廷昌》:“……阿妈妮牵着金凤悼念,哀唱:这秧苗长得肥又壮啊,我却看不见春耕的孩子任廷昌……”旋律激昂而深情,朝鲜老乡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后来,朝鲜人民也创作了一首怀念任廷昌的歌:“我们亲爱的任廷昌!如今已是秋收时光,这是你用血浇种的稻谷高粱,一颗颗长得又肥又壮,我们要把它留作种子,撒在全朝鲜的土地上,让你的名字遍地流芳……”

  1954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奉命回国。12军驻守在浙赣铁路沿线的浙江金华、江山及江西上饶地区。带着战场的烟尘和胜利的豪情,胡德勤跟随文工团奔南昌、赴杭州,登上省会大舞台进行慰问演出。不久,她被选调到中央警卫部队的文工团。

  1956年,胡德勤转业到天津一所中学当音乐教师。要脱下军装离开热爱的军队,她心里充满不舍,但依然服从命令,很快到天津任教。

  胡德勤很怀念战友和牺牲的烈士。她频繁地跟战友写信联络。后来,她被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成为《红旗飘飘》丛刊编辑队伍的一员。

  继编辑《红旗飘飘》之后,胡德勤一直做传记文学方面的工作。作为责任编辑,她策划出版了《大海——记朱德同志》《刘邓在中原前线》《左权将军传》《罗炳辉将军》《马寅初传》《张茜》《长城内外》等书籍。

  2020年10月,88岁高龄的胡德勤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代表了国家和人民对每一位志愿军老战士深沉的敬意。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