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弦乐四重奏(三)
认识弦乐四重奏(三)弦乐四重奏的确立与发展,离不开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杰出音乐家的创作与推动。在前两期的经典艺术讲堂中,琥珀四重奏的艺术家们以斯卡拉蒂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霍夫施泰特的《海顿小夜曲》、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五度”三部作品为例,带领观众探索了古典时期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密码”。不难看出,这些作品彰显着古典主义创作思维,表现了作曲家们独特的音乐风格与审美。本期经典艺术讲堂,我们将继续跟随四位艺术家徜徉于弦乐四重奏的海洋,探寻海顿、莫扎特这两位音乐大师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与各自的作品风格。同时,以莫扎特的两部著名弦乐四重奏作品《不和谐音》与《狩猎》为例,与观众一起深入了解古典时期的演奏法。
18世纪的欧洲,海顿在音乐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其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模式,被誉为“弦乐四重奏之父”。而他对于莫扎特的赞赏与肯定,亦是两位音乐大师成为良师益友的最好证明。莫扎特倾尽全力创作出了《海顿四重奏》,以此献给“海顿爸爸”,亦使其达到了创作生涯以及弦乐四重奏的巅峰。在莫扎特的音乐统治欧洲的那些岁月中,海顿并没有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动摇,而是⼀直注视着莫扎特的成长,莫扎特的音乐也给了海顿很大启发,他曾在书信中说过自己要好好研究莫扎特的创作为何如此有灵性。他们彼此从相互学习,这成为古典音乐史上的⼀段佳话。
在创作方面,与海顿的音乐相比,莫扎特的作品更加自然灵动、有动有静。他似乎天生就能够将四个声部完美排列,使得音乐能够“顺下来,流出去”。与之相较,海顿的音乐却不时会在伴奏声部里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处理,会给人以跳脱之感。通过与海顿⼀起演奏弦乐四重奏,莫扎特深刻领会了海顿弦乐四重奏的精髓——音乐对话原则,并将其推向了全新的高度。这些“对话”在不同声部中出现、发展、回归,产生了交谈、讨论、争吵与默契。可以说,莫扎特在继承了海顿弦乐四重奏形式、特点的同时,以教科书般的写作手法延续着弦乐四重奏的生命,自然流露、真挚感人,成为现当代很多古典音乐从业者学习与模仿的范本。
对于古典时期的音乐而言,一个好的声音,就如同人声歌唱一样,需要对声音有良好的控制。若想完美地演绎一部作品,就需要把一个好的声音不断复制,直至铺满整个乐章。因此,即使是最简单的乐句,内在依然大有门道。在莫扎特弦乐四重奏作品《不和谐音》中,低沉、慢速的大提琴成为了整首曲子的地基,其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将开头这几个看似基础的单音拉出似有若无、似断非连的感觉。因此对于演奏者握弓、落弓的位置颇有讲究,弓弦与大提琴的接触点及所运用的弓段和气息都有非常精确的考量。演奏时,大提琴细微的位置和力度偏差都可能导致落音不够干净、清楚,结束又略显突兀,甚至出现生硬的摩擦声。
而在莫扎特作品中堪称演奏技法最难的弦乐四重奏《狩猎》第一小节中,则考验了第一小提琴的不对称弓法。其要求第一小提琴在演奏过程中,对于弓弦的控制必须做到既要“连”又要“跳”,还要不断把弓长“偷”回来。这样的技法对于演奏者来说需要在多年的演奏生涯中反复练习、打磨,并且做到在任何乐曲中都能轻松运用。
对于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合来说,建立团队的配合与默契更为重要。不光需要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演奏的声音和风格如同复制一样精准契合,还要求不同演奏风格、使用不同乐器的演奏家们,在长期的排练中不断配合,对乐谱上的每个音逐一校对、打磨。
当面对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演奏家们往往又需要灵活的切换演奏风格。比如在演奏帕格尼尼的协奏作品时,如果不炫,作品就仿佛失去了光彩。但是面对莫扎特星空体育官方网站、海顿等一些非常沉静的作品时,一些国际大赛评委或专业领域的人更多的时候是在听细节。这些细节的呈现则需要每一位演奏者无论多快、多慢,在保证各自完美演奏的同时,组合在一起又能默契协作,这才构成了弦乐四重奏的完美声音。因此,学术界也有一个专门形容声音的词叫Quartet Sound,即弦乐四重奏般的声音,而这也是弦乐四重奏的艺术追求。
琥珀四重奏,创立于2005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当代中国杰出室内乐组合,他们广泛活跃于国际舞台,多次创造中国室内乐历史。琥珀四重奏是第一组在国际职业室内乐比赛中获得首奖的中国组合,多次登上世界音乐节的舞台,代表中国完成了一系列高规格国事演出任务。琥珀四重奏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研究作品覆盖了弦乐四重奏400年历史中的每一个时期,教授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外独奏与室内乐比赛中获奖。琥珀四重奏获得了国际乐坛的高度赞誉,被誉为“当代国际室内乐领域的引领者之一”。